2025-05-16
在南昌老城核心区,一场以“还江于民、还岸于民、还景于民”为起点的城市更新实践,正通过设计师的巧思将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。我院参与的大士院街区提升改造项目,以“时空叠合 ,记忆共生”为核心理念,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形态,更构建起历史文化传承与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范式。
当滕王阁景区“还江于民”的北扩工程将人流引向大士院时,我们意识到,这片承载着南昌千年文脉的土地,亟待一次“有温度的更新”。设计师团队以“微创手术”般的精准介入,回应城市更新的时代命题,“我们的目标是让老街区‘活’过来,既要有历史的厚重感,也要有生活的烟火气。”
大士院曾经是典型的老旧住宅区,规划通过留住市井气息,保护原建筑肌理以延续空间记忆。一方面与滕王阁景区相呼应,另一方面展现历史文脉传承的魅力。从“老住宅区”转向“特色文化街区”的规划理念,营造沉浸式体验老南昌记忆的怀旧氛围,留住大士院的浓浓烟火气。
设计师将零散空间整合为文化轴线,通过点状的历史文化展示,如半步街历史景墙、大士院文化照壁、南昌古城墙“德胜门”记忆游园、街区门楼等,展示城市文化印记。市井生活通过场景中青砖墙、老物件、老店招、复古旗帆等元素的运用,营造“沉浸式80年代体验街区”。
“修旧如旧”不是简单的复古复制,而是对城市DNA的精准提取。文化通过利用老街区金角银边的空间,唤起城市文化记忆。将这些场所转化成为即有市民休憩功能,更是城市记忆的展厅。
设计师团队突破传统改造模式,通过精心的规划与设计,大士院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,更融入了现代元素,通过低投入、强引流、大联动的形式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、设计与运营的完美融合。自2024年5月历经改造提升后,这里从无人问津的老住宅区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日均客流量高达20万人次,带动周边文旅消费激增300%以上。改造后的大士院街区,既有寻味老南昌的市民,也有打卡新场景的游客,更有回归经营的商户——老城更新真正实现了“政府、企业、居民”的多方共赢。
设计团队:风景旅游产业设计分院
主创人员:徐微、熊玲玲、徐凯、张轶、方建平、汪维国
2025-05-16
在南昌老城核心区,一场以“还江于民、还岸于民、还景于民”为起点的城市更新实践,正通过设计师的巧思将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。我院参与的大士院街区提升改造项目,以“时空叠合 ,记忆共生”为核心理念,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形态,更构建起历史文化传承与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范式。
当滕王阁景区“还江于民”的北扩工程将人流引向大士院时,我们意识到,这片承载着南昌千年文脉的土地,亟待一次“有温度的更新”。设计师团队以“微创手术”般的精准介入,回应城市更新的时代命题,“我们的目标是让老街区‘活’过来,既要有历史的厚重感,也要有生活的烟火气。”
大士院曾经是典型的老旧住宅区,规划通过留住市井气息,保护原建筑肌理以延续空间记忆。一方面与滕王阁景区相呼应,另一方面展现历史文脉传承的魅力。从“老住宅区”转向“特色文化街区”的规划理念,营造沉浸式体验老南昌记忆的怀旧氛围,留住大士院的浓浓烟火气。
设计师将零散空间整合为文化轴线,通过点状的历史文化展示,如半步街历史景墙、大士院文化照壁、南昌古城墙“德胜门”记忆游园、街区门楼等,展示城市文化印记。市井生活通过场景中青砖墙、老物件、老店招、复古旗帆等元素的运用,营造“沉浸式80年代体验街区”。
“修旧如旧”不是简单的复古复制,而是对城市DNA的精准提取。文化通过利用老街区金角银边的空间,唤起城市文化记忆。将这些场所转化成为即有市民休憩功能,更是城市记忆的展厅。
设计师团队突破传统改造模式,通过精心的规划与设计,大士院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,更融入了现代元素,通过低投入、强引流、大联动的形式。实现了传统与现代、设计与运营的完美融合。自2024年5月历经改造提升后,这里从无人问津的老住宅区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日均客流量高达20万人次,带动周边文旅消费激增300%以上。改造后的大士院街区,既有寻味老南昌的市民,也有打卡新场景的游客,更有回归经营的商户——老城更新真正实现了“政府、企业、居民”的多方共赢。
设计团队:风景旅游产业设计分院
主创人员:徐微、熊玲玲、徐凯、张轶、方建平、汪维国